gyysugar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七年后的夏天,陈默站在矿大实验室门口,手里攥着录取通知书。白大褂上还沾着矿粉,那是他在掘进队当学徒时留下的印记。玻璃柜里陈列着初代液压支架模型,金属表面反射着冷光,让他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等你出息了,让底下的弟兄们少弯点腰。
父亲是老掘进队长,1995年的瓦斯爆炸带走了他的生命。那时陈默刚满十岁,只记得母亲抱着遗像哭到晕厥,矿上送来的抚恤金在茶几上摆了三天。十四岁初中毕业,他执意下井当学徒,老师傅们都说这孩子倔,只有他自己知道,矿灯照亮的不仅是煤层,还有那些未说出口的誓言。
实验室里,导师李教授正在调试机械臂。传统支护靠经验,老人推了推老花镜,但地层应力分布是动态的,人类的反应速度永远跟不上塌方的毫秒级变化。机械臂的钢爪抓起一块页岩,在压力测试下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陈默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应力曲线,突然想起老张临终前的矿灯,那抹微光在崩塌中熄灭的瞬间。
我们需要能实时感知地层变化的设备,他脱口而出,就像给矿洞装一双眼睛。李教授愣住了,镜片后的眼睛亮起来:你听说过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吗那是陈默第一次接触智能矿山的概念,当激光在光纤中传导,将岩层的细微形变转化为电信号时,他突然看见地底深处那些沉默的危险,正在被科技的光芒一一照亮。
第三章
研发困境(2018年春)
中关村的创业园里,陈默盯着3D打印的机器人原型机,眉头紧锁。机械腿在模拟巷道中打滑,摄像头传回的画面因粉尘干扰而模糊,最关键的应力传感器总是在潮湿环境中失灵。工位对面,程序员小王对着代码打哈欠,键盘声在深夜里格外清脆。
要不试试毫米波雷达实习生小林抱着笔记本凑过来,粉尘对电磁波的散射比光学信号小。陈默摸着原型机的机械臂,金属表面还带着3D打印的温度。他想起在掘进队时,老班长用粉笔在巷道画支护图,潮湿的煤壁上,那些白线总是很快被渗水冲淡。
资金链在第三个月出现危机。天使投资的钱即将耗尽,矿场试用反馈回来的问题堆成小山:续航时间不足八小时,越障能力差,数据传输延迟导致决策滞后。最致命的是,某矿场试用期间发生小规模塌方,机器人因误判应力数据未能及时预警,虽然没有伤亡,但合作方的信任几乎崩溃。
我们需要真实的矿难数据!在深夜的例会上,硬件工程师老周拍着桌子,实验室的模拟环境永远代替不了真实地层!陈默盯着墙上的事故时间表,1998年的塌方、2003年的透水、2010年的瓦斯爆炸,每个日期背后都是一串冰冷的数字。他突然抓起安全帽:走,去王庄矿老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