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窝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猪肉摊老板的砍刀剁在砧板上,震起的肉末,像极了1985年炮弹掀起的泥土。他低头看手里的标准砝码,2公斤的重量压得手心发酸,和当年抱着炸药包冲锋时的负重,分毫不差。秤盘上的铁锈,形状和越军头盔上的弹痕,有着惊人的相似。
他缺斤少两!买菜大妈的蓝布帕子甩在柜台上,帕角绣着的牡丹,和战友老顾牺牲时口袋里的手帕,是同个花色。杨启良把砝码放在秤上,指针晃动的幅度,让他想起猫耳洞里的煤油灯,在18级台风中挣扎的火苗,最后定格在1.8公斤的位置——和老顾的体重,又是同一个数字。
调解书上的指纹按到第三枚时,农贸市场的广播突然响起。寻人启事的女声,让他想起老山前线的宣传车,在进攻前播放的《十五的月亮》,旋律里混着的枪声,和此刻剁肉刀的起落,频率完全一致。他在调解结果栏写下补足差额,笔尖的墨水,和当年写请战书时用的蓝黑墨水,同个牌子。
暴雨冲垮菜市场顶棚的那个清晨,杨启良正在抢救档案。被雨水泡胀的投诉记录,字迹在水产摊位缺斤少两上晕开,像极了战友们模糊的墓碑。他把文件塞进防水袋时,动作和1985年抢救步话机的姿势,一模一样——当时雨水灌进掩体,他用身体护住的密码本,现在还压在办公桌的玻璃下,纸页间夹着的弹壳,正在慢慢生锈。
小杨同志,这是锦旗。商户代表送来的红色绸缎上,公正为民四个金字,在阳光下的反光,让他想起授勋时的军功章。锦旗的边角,被针脚细密地锁着,和他军装上的补丁,用了相同的针法——那是老顾的母亲教的,她说战场上的补丁要扎实,就像做人。
台风过境后的市场一片狼藉,杨启良踩着积水检查商户损失时,凉鞋里的石子硌得脚底发疼。这感觉让他想起1984年第一次踩上地雷区,每一步都像踏在刀尖上,最后发现那些伪装的地雷,引线和现在顶棚的断裂钢筋,缠绕方式完全相同。他在损失清单上写下18处顶棚破损,数字落笔的瞬间,远处的防空警报突然响起,是台风预警,却像极了老山的进攻信号。
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农贸市场的水泥地上,像条蜿蜒的战壕。杨启良蹲下身,捡起枚被踩扁的易拉罐,铝皮上的凹痕,和他珍藏的18枚弹壳,有着相似的伤痕。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他突然想起老顾牺牲前说的话:等仗打完了,我就回家开个杂货铺,再也不碰枪。
第五章
子弹壳里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