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2/19页)
?化遗韵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阳光穿过纱窗,在黄耀斌微驼的背上投下菱形光斑,那些光斑随着他的动作游移,像老电影里跳动的烛火。黄夏忽然发现,父亲的肩线比去年又低了些,白衬衫领口泛着洗旧的灰白,却依然挺括如二十年前那个在海鲜市场杀鱼的少年。
爸,现在有红外测温仪,不用靠耳朵听。黄夏取出平板电脑,调出智能炖盅的温度曲线,您看,100度沸腾,95度文火,每阶段持续时间都能精确记录。她的指尖在屏幕上滑动,蓝色的曲线流畅如电子乐,却在某个节点突然卡顿——那是她故意设置的人工波动程序。
黄耀斌没有接话,只是将泡发好的菌菇小心翼翼放进砂锅,每一朵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排列。林筱在旁边切姜片,刀工依然如二十年前般利落,姜片薄得能透出光,边缘却带着手工切割的细微弧度。当年你爸学熬汤,把锅烧糊了三次,她笑着将姜片放进砂锅,最后一次我骂他,他说'汤里有锅气,才叫汤'。
黄夏忽然想起上周在实验室做的风味分析报告,智能设备显示传统砂锅炖出的汤,风味物质比智能炖盅多17种。她想开口,却看见父亲用竹筷轻轻搅动砂锅,蒸汽裹着香气扑面而来,恍惚间与记忆中的雾气重叠——那时她站在小板凳上,看父亲在老式蜂窝煤炉前炖鸡汤,炉火把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一幅会动的画。
小夏,黄耀斌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罕见的郑重,知道为什么要用粗陶砂锅吗他指了指砂锅底部的细小气孔,这些小孔会呼吸,就像人的毛孔,能吸走杂质,留住精华。阳光照亮他的瞳孔,那里倒映着跳动的炉火,智能设备是人的帮手,但人心才是灶台的灵魂。
黄夏的手指轻轻抚过砂锅表面的刻字,斌筱二字间的缝隙里,还嵌着几粒细小的酱油渍,那是无数次炖煮留下的印记。她忽然想起自己设计的智能菜谱里,有个隐藏功能叫妈妈的味道,其实就是将林筱炒菜时手腕摆动的频率转化为代码。
我知道,爸。她轻声说,将平板电脑放在灶台上,智能曲线与砂锅的热气在晨光中交织,所以我想做的,不是取代传统,而是让更多人看见传统的光。
林筱伸手替女儿整理乱了的衣领,指尖掠过她锁骨的烫伤:傻孩子,光从来不会消失,只会越传越亮。她望向窗外,晨光中,环卫工张大姐推着菜车走来,车斗里的青菜还沾着露水,就像咱们的餐馆,不管用什么灶台,只要有人用心做饭,有人用心吃饭,就是亮着的灯。
黄耀斌盖上砂锅盖,蒸汽从气孔中溢出,在厨房顶部聚成一片薄雾。那雾气渐渐模糊了墙上的老照片,却让二十年前的笑声清晰起来——那时他们在地下室里,用一个破砂锅煮面,林筱说等以后有了自己的餐馆,要在墙上挂满星星。
黄夏打开平板电脑,在传统灶台温度曲线的笔记旁,新写下一行字:温度不是数字的堆砌,是掌心的热度,是看顾时的目光,是二十年如一日的'小心烫'。她抬头时,看见父亲正用抹布擦拭砂锅边缘,阳光穿过蒸汽,在他眼角的皱纹里织出金色的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