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ysugar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陈默盯着沙粒在帐篷帆布上打出的密集鼓点,想起在王庄矿遇到的李师傅。不同矿区的地质条件、气候环境千差万别,就像矿工的掌纹,每一道都藏着独特的故事。他蹲下身,用手捧起一把滚烫的沙砾,突然看见沙粒间有细小的绿色——是骆驼刺的幼苗,在极端环境中倔强地生长。
给机器人加装气幕保护装置。他对着对讲机说,就像沙漠里的蜥蜴,用气流推开表面沙粒。回到实验室,他翻出父亲留下的笔记本,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二十年前的露天矿场,父亲戴着防尘面罩,站在巨大的电铲前,背后是遮天蔽日的黄沙。
研发团队熬了三个通宵,从仿生学角度设计出脉冲气幕系统。当改进后的机器人再次进入沙暴区时,机身周围形成的螺旋气流像看不见的盾牌,将沙粒隔绝在30厘米外。马经理看着监控里稳定运行的机械臂,突然用力拍陈默的肩膀:好小子,比我们当年用帆布裹设备聪明多了。
但更大的挑战来自数据传输。在西南的喀斯特矿区,复杂的溶洞结构导致5G信号频繁中断,机器人多次因失去远程控制而停机。陈默带着团队深入溶洞,发现地下水携带的矿物质对无线信号有强烈干扰。或许该试试光纤传感与无线Mesh组网结合。小林提出建议,就像在岩层里织一张数据网。
他们在溶洞顶部架设微型基站,利用反光棱镜实现信号接力传输。当第一束激光穿透地下暗河,将实时数据传回地面时,守在控制台前的工程师们爆发出欢呼声。但陈默注意到,当地矿工看着这些闪烁的激光,眼神里除了新奇,还有一丝敬畏——那是人类对未知科技的本能反应。
圣诞节前,陈默收到一个包裹,来自西南某小煤窑。拆开层层报纸,里面是个用红绳绑着的平安符,还有张字条:谢谢陈工让我们不用再摸黑探路。他认出那是用矿工的劳保手套改做的,针脚歪歪扭扭,却带着体温般的温暖。
这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小煤窑,才是最需要科技守护的地方。那里没有现代化的调度系统,没有完备的安全设施,矿工们靠经验和运气在黑暗中摸索。陈默在笔记本上画下新的设计草图:轻量化、低成本的矿瞳mini版,不需要复杂的基站,只需太阳能板和卫星通信模块,就能在偏远矿区运行。
我们不能让数据鸿沟成为新的矿难隐患。在年度研发会议上,他敲着投影上的中国矿区分布图,每个矿工的生命,都值得被同等对待。当团队成员提出成本问题时,他想起父亲笔记本里的最后一页,用红笔写着:不为别的,就为让井下的弟兄们能抬头看见天。
第七章
记忆重载(2026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