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据《通典》卷32记载:“晋宣帝(司马懿)加置大中正,故有大小中正,其用人甚重。”
当时的司马懿这样考虑,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拉拢朝中的大族,以达到自己夺权的最终目标。由于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等于是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九品中正制成了维护和巩固大族利益的重要工具,当时,高門士族子弟往往刚成年,就由吏部直接选拔进入仕途或者由公府辟召,起点很高;而州辟佐吏和舉秀才却成为中下級士族和吳蜀士族的主要出身门径,以至于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现象,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的局面。
趙翼《廿二史劄記》称:“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极。”据《晋书王戎传》的记载,王戎作为继山涛以后的吏部尚书,和山涛不可同日而语,“自经典选,未尝进寒素,退虚名,但与时浮沈,户调门选而已。”从来没有提拔一个寒门的后进,选拔的全部是高门大族的人。
这自然引起了寒门之士的强烈不满。
早在吴平之前,出身寒门的段灼前后上书数次都被朝廷采纳,但是,就因为出身不高,升迁无望,司马炎一直还不认识这个人,段灼一气之下,洋洋洒洒给司马炎上了万言书,其中就说到:“今台阁选举,徒塞耳目,九品论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則当途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則篳门蓬户之后,安得有不陆沉者哉。”——要求司马炎不拘一格选拔使用人才,但是,就想迁徙胡人一样,这涉及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哪是那么容易办到的呢?你想让司马炎把朝廷中的大户人家都得罪完吗?
段灼等人还多少有点从自身利益说事的影子。
而汝南王司马亮、司空卫瓘、上书左仆射刘毅、始平王司马玮的文学李重等上书要求废止九品中正制,就更多地从国家大局出发的意思了。司马亮和卫瓘上书说,古代都是乡举里选,人们知道虚名不可以企求,就反躬自身,砥砺名节,到了曹魏,因为天下大乱,所以才使用九品制度,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罢了。发展到现在,人们只以据位为尊贵,伤风败俗,流弊很多。现在天下统一,我们认为应该恢复古代的制度,还是一切根据当地人的评介,推举贤才。并让公卿们各自举荐贤才,这样不仅进贤的道路拓宽了,而且也激励大家竞相进贤任能,实在是个好办法啊。
刘毅也上书司马炎,他首先说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现在的考选官想高就高,想低就低,全看高兴不高兴。别人的荣耀和耻辱,操在他们手中,权力好比君王,威势超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