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烈,但是,司马炎就象一头犟驴,一概不听,《晋书》本传上说司马骏因此很快被气死,但是《晋书武帝》却说司马骏是3年以后,即太康7年死的,大约也是因为此事而郁郁寡欢,得病死去的,司马骏死后,西北群众“泣者盈路”;
李还有那个在关中建立功业的扶风王司马骏、光禄大夫李惪等等都上书司马炎恳切劝谏,言辞激惪也是无奈愤恨,很快死去。
奇人河南尹向雄说得更直接:“陛下你的儿子们虽然不少,但是,有名望的却很少。(向雄还没说,傻瓜很多呢。)让齐王卧在京师,好处实在很多,您还是要深思啊。”向雄固执地一再劝谏,司马炎不高兴,向雄同样也不高兴了,他爬起身来,拜都不拜,自顾自地扭头就走出宫门,但是,也很快地愤恨而死。
——向雄此人,曾经是王经的下属,王经因为高贵乡公讨伐司马昭没给司马昭报信,而被司马昭事后处死,向雄冒着生命危险为王经收尸;后来,太守刘毅(此人刚正,但是却喜欢打人,连自己的老婆想打就打)无缘无故打了向雄,并把向雄投到了监狱,钟会在狱中任命向雄做自己的椽属,等钟会被杀以后,又是向雄迎丧埋葬,司马昭有点不快,责问向雄说:过去你收殓王经也就算了,现在钟会是叛逆,你还这样行吗!向雄回答:“过去的仁君把尸骨埋葬,岂是要先看看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才埋的?现在国法已经执行,我有感于大义而收殓枯骨,对于教化也是没有错误的。如果您对枯骨也痛恨的话,任由抛洒在田野中,这种行为将成为后世仁者的谈资,那对于您的威望不是太可惜了吗?”听后,司马昭才转怒为喜。后来,向雄和刘毅都做了司马炎的侍中,但是,从来不说一句话,司马炎听说后让向雄去和刘毅和好,向雄找到刘毅,说:“刚才皇帝叫我来,我们从此义绝,怎么样?”司马炎听到后大怒,说:“我让你去和好,你怎么去断绝呢?”向雄说:“古人好的时候也是有礼节的,不好也有礼节,今天的人好的时候恨不得把对方放在腿上,厌恶对方恨不能把对方推下深渊,我成不了刘毅的敌人就已经万幸了,怎么可能和好!”——就是这样一个倔强刚烈而又冲动的人!
排挤齐王(2)
刚才说的,还仅仅是上层贵族的反对之声。
为什么齐王那么受人尊敬?我们查阅《晋书》上面说:齐王这个人“以礼法自拘”,一切言行举止都以礼而行,简直就是道德的楷模,借别人的书看,如果书上有错误的地方,必定亲自改正以后,才把书还给人家。所以,深得人心。
到了太康4年的正月,司马炎召集博士们研究如何尊崇齐王的礼仪,因为,毕竟齐王不同于其他诸侯王,一是血缘,更重要的是,齐王一直是处于权力的中心,位居上公,是国家的宰相,你现在让人家去做类似杜预等人的差事,降的也太明显了点吧。起码要遮遮人的眼睛。于是,司马炎就有了让大家讨论怎么样既让齐王去青州,又不像是去做地方官。可是,这就难坏了办事的人了。
大家讨论了半天,还是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于是,这群书呆子们就直话直说:
从前周朝挑选德行高贵的大臣,辅佐皇家,周公、康叔、聃季,都被延揽主持国事,担任三公,但是他们留在中央时,责任重大;出守封国时,地位轻微。西朝时,亲王、侯爵的地位,超过丞相,在京师进入政府,兼任官职;但返回自己封国,官职即行取消,用不着再加任何官衔虚号,作为荣耀。如果你说齐王是一位贤能的人才,则他以皇弟的尊贵身份,不应该当一个像鲁国、卫国那种普通封国的国君;如果你说他不是一位贤能人才,就根本不可以在东方大海之滨,给他一大片土地。上古礼仪,三公没有一定的职责,只是坐在君王身旁,跟君王研讨国家大计方针,从来没有人去地方上独当一面。只有周宣王在时局最紧张的时候,才命召公出军讨伐淮河一带的蛮夷,所以《诗经》上说:徐方叛乱,君王说镇压它,早早凯旋。因为,身为宰相的人,不能长久逗留首都之外。现在天下太平,四海一家,正需要深入的探讨三件大事:如何敬畏上天,进修品德?如何开发土地,物尽其用?如何治理人民,使家给户足,接受教化?共同奠立万年不坠的基础。而竟把齐王逐出中央,到首都二千里之外,你的做法跟旧有的典章制度,并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