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雪域 (第6/6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其他秩序都围绕着宗教秩序成长起来。
一些佛教大师们不断努力尝试进行改革,以改变令人不满的宗教状况,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几个大的教派,按照历史顺序,分别是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格鲁派(黄教),<span
class="mark"
title="李安宅先生提出,人们一般将宁玛派称作未改革的教派,萨迦派和噶举派是半改革的教派,格鲁派则是改革的教派。参见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由于小群体秘传这一根本前提,每个大的教派下面仍然演化出大量的分支小教派。
雪域这种独特的宗教秩序,终于在蒙古扩张的时代获得了其政治性,高原与草原由此成极为深刻的联系。高原上的教派冲突与草原上的部落政治冲突,相互缠绕着向前演化,使得高原、草原的联系从元到清经历了复杂的历程。<span
class="mark"
title="关于这一复杂的历史过程,可参见本书第四章第三节第二小节的相关讨论。">
雪域在此历程中获得了超越于彼此竞争的诸教派之上的普遍秩序,这是帝国对于雪域的政治秩序输出;雪域则因其宗教性,而实现了对于帝国的精神秩序输出。元明清三代,皆有以藏传佛教的宗教力量进行自我政治整合的做法,雪域高原的政治低成熟度,却使得政治高成熟度的东亚帝国获得了某种非政治的(前政治的)精神秩序的载体,以支撑起显白的政治叙事所无法负载的隐微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