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草原 (第3/4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class="mark"
title="《史记·匈奴列传》。">,然而其战斗力一般情况下却强过中原帝国。原因在于,一方面,草原军队骑在马上来去如风,有着远超中原军队的机动性;另一方面,草原上生产、生活、战斗的单位是完全合一的,其战斗效率高,后勤压力低,远非中原军队可比;<span
class="mark"
title="蒋百里先生在《国防论》当中也提到,“生活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相离者弱,相反则亡”,“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之一致,有因天然的工具而不自觉的成功者,有史以来只有二种,一为蒙古人的马,一为欧洲人的船。因觅水草就利用马,因为营商业就运用船,马与船就是吃饭家伙,同时可就是打仗的家伙,因此就两度征服世界”。参见《国防论》(商务印书馆,1945年)第三篇《从历史上解释国防经济学之基本原则》第一章《从中国历史上解释》。">
再就是,草原比中原贫穷,对于草原帝国来说,战争近乎是净收益,对中原帝国来说,战争则近乎是净消耗,两边的战争收益和欲望大不相同。这一系列原因,使得草原帝国会对中原帝国构成巨大的军事压力。
草原帝国严格说来是一个部落联盟。由于税收成本的原因,联盟的大可汗仍然不掌握基于赋税的中央财政;但是他可以掌握从中原抢来的战利品的分配权,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一种衍生性的中央财政。不过这点财政能力既不稳定,也不足以支撑其对各个部落民众的直接管理,因此仍然只能允许各部落的小可汗自治。一旦大可汗带领联盟同中原征战的能力不足,则那点可怜的中央财政也难继续了,于是部落联盟开始瓦解。明朝的北方草原一直没有形成庞大持久的游牧帝国,根本原因就在于明朝的强硬军事政策,使得大可汗针对中原的战争多无功而返,无法持续地联合起诸多小部落。<span
class="mark"
title="巴菲尔德对明代时期的草原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很有启发性。参见[美]托马斯·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第293—322页。">当然,对于明朝来说这未必是个最优选项,因为战争的成本远远大于管理贸易的成本,持续的大规模战争使得对于民间资源的汲取也很过度,强化了皇权专制,弱化了民间的自生秩序,所以明代的民间繁荣远不如宋代。
作为部落联盟的游牧大帝国,部落盟主无法专断地做决策,小可汗们的意见必须得到尊重,因为大可汗事实上没有强迫小可汗们无条件服从自己的绝对能力,这是游牧帝国当中常见的军事贵族民主制的根本原因。无论是蒙古部落选举大汗的忽里勒台大会,还是清朝入关之前的八王议政会议,都是这种军事贵族民主制的表现。
对于草原来说,进一步的衍生结果就是,大可汗必须能征善战才能维系部落联盟的统一,所以草原上的继承逻辑不同于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