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社会学篇:历史演化的动力机制 (第6/6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均衡点的位置,未必总是落在一个帕累托最优点上,有时它也可能会落在多重均衡<span
class="mark"
title="一个系统当中可能会有多个均衡状态,但这些均衡状态的稳定性是不同的,系统进入每一种均衡状态的概率大小也是不一样的,这便是多重均衡。">当中一个比较差的点上。所谓“差”,有可能是落在了一个稳定性很差的均衡点上;也有可能是落在一个特定均衡点上,导致部分社会要素无法被有效纳入制度之中,<span
class="mark"
title="凯恩斯最先提出了这种可能性。他认为,在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供给与需求也能达到一种均衡,但这是一种不充分就业的均衡。这种均衡带来了社会当中的大量不稳定因素,为了克服它,需要由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相当于为自生秩序的均衡提供了一个外生变量,以便达成充分就业,将所有要素都纳入进来的均衡。(参见[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三章《有效需求原理》,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多重均衡的理论,用于解释历史当中的一些制度困局时,会有很强的效力。">这部分要素沦落为无形态的力量,即流民。流民并不一定都是社会最底层,广义上的流民包括一些无法进入规范性秩序当中,以获得恰当的位置的非底层力量,诸如游士之类,这种群体本来可能具有建设性力量,此时就会转为破坏性力量。一旦流民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发生秩序的崩溃。这种不可欲的均衡,很难依凭该秩序自身的能力走出来,除非有外部要素的注入,以便改变均衡点,重建一个更优的均衡。比如,南朝的政权便是落入了坏的均衡当中,以至于其秩序无法稳定下来,反复倾覆,倾覆后重建的秩序也无法走出困境,只不过等着再次倾覆而已;最终随着北朝力量的进入,这种坏均衡才被打破,嗣后便迎来大唐盛世,南朝被北朝灭亡,其所留下来的礼乐衣冠反倒在新的帝国中获得更大的辉煌。
政府是市场的外生信用机制,它的集权能力还要面临内生信用机制(也就是货币机制)的约束。倘若货币的发行权不是政府能够控制的,则其在财政上的控制能力便会受到社会层面相当大的制约。在中国的历史上,货币始终是政府无法垄断发行的,个别时候政府曾经尝试垄断货币,但这种努力基本上都遭到了失败,这也为社会保留了政府始终无力触及的自治空间。<span
class="mark"
title="具体的历史原因,参见本书第四章第三节第二小节的相关讨论。">直到1935年的法币改革,建立了中央银行,从贵金属本位货币转为信用货币,货币的发行权才纳入到政府手中,这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变。
前述的历史动力机制及其运动逻辑,构成了我们用以分析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理论框架,各种具体的历史过程都可以在此框架下获得连贯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