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社会学篇:历史演化的动力机制 (第2/6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正是通过信仰,不同的人有了共同的信念基础,便能够超越生物本能,形成超出自然血缘群体的认同。人们于是会将拥有同样信仰的人的成功,在相当程度上视同自己的成功,从而愿意进行合作,并相信通过合作可以获得某种(未必直接落实在本人身上的)回报。<span
class="mark"
title="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理论在这方面极富启发性。可参见[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最初的信用机制便如此地通过信仰而建立了起来,因此也可以说,信仰在某种意义上是从欲望当中被淬炼出来的。信仰/观念系统一旦浮现出来,就会有其独立的作用方式,会反过来塑造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框架,塑造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以及对于他者行为方式的预期,为人们设定值得追求的价值目标,引导着人们朝向一种理想的秩序。
合作的过程,需要人们能够以某种方式自我组织起来,形成稳定的秩序结构。只有这样,不同人的行为边界才得以明确,对有限资源的稳定分配成为可能,更加复杂高效的生产过程才能够出现。这种秩序结构,可称其为制度。初民社会的制度是在“日用而不知”的状态中自发形成的,是一种自生秩序,与后世基于暴力与战争而形成的集权秩序大不一样。
此后人类的演化便不再仅仅是生物层面的演化,更是文化层面的演化。就生物演化而言,各种动物的本能活动,都是其体内的基因为了能够最大化地自我繁衍而演化出来的。如果一种基因所引导出来的本能行为,不能带来基因更大规模的自我繁衍,这个基因也就在演化过程中消失了。在这个意义上,各种动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自私的基因”的奴隶。<span
class="mark"
title="可参见[英]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卢允中、张岱云、陈复加、罗小舟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
而人类文化的演化速度远远超过生物演化,(广义的)文化演化包括观念系统的演化,以及制度系统的演化;演化的方向则是让(广义的)文化基因能够最大化地自我繁衍。于是,人类在这个意义上又开始成为“自私的文化”的奴隶。
所谓文化差异,在其最源初的起点上,呈现为以下三种差异,即,制度/组织形式的差异,用以对制度/组织形式进行正当性辩护(或批判)的信仰/观念系统的差异,以及用来象征信仰/观念系统的物质载体形式的差异。
起到象征作用的物质载体,必定是贵重的东西;而贵重的标准在于稀缺性,稀缺性则取决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在甲处稀缺乃至于被用作文化象征之物,在乙处可能并不稀缺,而乙处稀缺之物则在丙处相对富集。这就导致了上古时代跨区域、跨文化的贸易行为和战争行为。基于信仰的需求,是比单纯的欲望更加强大的需求,即便在可被物化的收益上不划算,它也能顽强地延续下来;因为这会带来巨大的不可物化的收益:各种信仰-合作的秩序获得了维续与自我再生产,乃至于扩大。<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