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穷尽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01节
三善之道
“黄帝问曰:(一)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二)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三)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已。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提及《黄帝内经》,大家都清楚中国文化的根本核心是以黄老之道为主导,而后由此发散形成诸子百家。所谓黄老,是以黄帝轩辕作为综合起始的阶段,待到春秋战国之后,才狭义地以老子等道家学说为代表。
究竟什么是黄帝之学呢?在中国文化当中,向来都很难对其给出一个内涵确切的定义。因为它宽泛地涵盖了中国的全部文化,不分精细与粗俗、世俗层面的所有内容。
通常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一提到黄帝,就会联想到《黄帝内经》,并且认为它仅仅是中国上古时期传统的医药书籍。而且从考据的角度来看,它的记述及著作年代,是很难进行考证的。所以它越来越受到轻视,即便是学医的人,对其理解也是一代不如一代,由于与中国传统文字存在差距,读起来愈发难懂了。
简而言之,《黄帝内经》可不单单是一部医书,它是涵盖了“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医书。
我们平常翻开《黄帝内经》,首先映入眼帘的往往是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感觉好像是从中国的玄学、哲学层面讲起,读起来晦涩难懂,甚至让人看都不想看。
实际上,阅读中国古典书籍,千万不要以十七世纪以后在大学里学了一点西洋文化文字逻辑的皮毛知识去看待它,那样可就完全不搭调了,只会越读越偏离、越糊涂。中国古典文化有其自身的习惯,是以平常的散说对话形式为主,自有其内在逻辑,并非是先确立前提,接着加以发挥、申辩,然后再得出结论。倘若以西洋中古文化之后的逻辑去看待中国古典文化,那就会完全产生抵触情绪。要说西洋文字的逻辑是完备的,其实也并非如此,只要去读一读玄奘法师等所翻译的印度文化佛学中的因明相关著作,比如《瑜伽师地论》等,就会知道西洋中古文化之后的逻辑文字,也不过是后起的较为稚嫩的形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