獠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如果只有这个王山魁在洛川县,那城下的数万百姓的命运恐怕就跟宜君县一样。好在,在洛川城中,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姓韩,叫韩殿远,任职洛川县尉。在汉朝,县令,是管理政事的,而县尉,是管理军事的,这两个人的职位算是平级,可按照大汉朝的官制调理,文官节制武将,县令对于县内的军队虽然没有指挥权,但对军队的重大军事行动有参与的权力。任何一个王朝对于基层的军事力量都是提防的,武装力量是一个国家的根,如果失去了钳制措施,那这个国家就将会陷入内乱与战火之中。汉朝的官制是比较明确的,对于高层武将,在权力上和文官集团分庭抗礼,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压过文官集团,但地方上的基层武将,却必须受到地方政府的节制,这一点,不管是文官集团当政还是武官集团当政都不曾变更过。而地方上的武将们平日里也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毕竟自己还要在人家这个地方驻防,吃穿住用那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供给,何必为了一些可有可无的事情和地方政府闹得不愉快呢。
这个韩殿远来也是老老实实的遵从大汉官场上的这个潜规则的,但是这一次,在处理百姓的问题上,他和王山魁发生了意见冲突。为什么呢,因为韩殿远的出身。宜君县、黄陵县的整个高层人员,都是他们县的人士,大汉朝在官员选拔上实行的是察举制,是通过地方推选来敲定地方官员的任命,像县城的官,自然由县的耆老们推举。
可韩殿远不是这么个情况,他并不是洛川县县出身,他是洛川县东南六十里外韩家集人氏。这个人从就很聪明,而且格外的孝顺,同时,还很讲义气,在他们村中间,声名极好,村民们都很敬重他的为人,所以在推举村里长的时候,就把他给推了上去,结果他当里长的期间,村中秩序井然,村民们都安居乐业。
来,如果中间没有别的意外,韩殿远也就呆在韩家集一直到老了,但偏偏在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并且迅速席卷了整个大汉朝的版图,雍州也不例外,不过汉族的老百姓天生不爱惹事,但凡能有一线活路,谁都不愿去做那些把脑袋绑在裤腰带上的营生,韩家集的老百姓就对起义之类的事情没什么感觉,因为他们靠着自己手中的这些田地能够活得下去,所谓好死不如赖活,能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谁愿意去当反民呢。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想,在韩家集西南百里的虎头山,就形成了一股黄巾势力,当然,这股势力并不是什么穷苦百姓组成的,那虎头山上来就有一股土匪,占山为王,落草为寇,受到黄巾党羽的撺掇,在黄巾起义爆发之后,也改头换面打起了黄巾义军的旗号,实质上后来加入他们的,都是方圆村庄中的地痞流氓之辈。这支黄巾军的人数最终定格在七八百人上,他们原来的山寨也就是百人的规模,现在一下子多了这好些人,没得吃也没得住,最后一商量怎么办呢,不如还是继续干老行,出去到邻近的村庄去抢掠吧
因此,虎头山的黄巾军便下了山,四处抢掠村镇,他们有七八百人,而且都是亡命之徒,一般的村庄谁愿意得罪他们,有力量的大村庄,组织壮丁防御,同时派人向他们进攻财物,破财消灾,而那些个村庄就会受到他们的洗劫。韩家集算是个中等的村落,离着虎头山也不算远,听着四周的村庄被黄巾军迫害的消息,韩家集的老老少少都着急了,村里的老人都聚在一处商量该怎么办,有人大家都跑吧,到县城去躲风头,黄巾军再能耐,还能打破县城不成
这个意见有不少人举手赞成,可韩殿远摇头,不同意,给众人,先不咱们的县令老爷能不能开城门把我们这些人都放进城去,就咱们村子的这些房屋,这些土地,该怎么办人是活的,地是死的,如今正好是庄稼发芽的时候,我们就这么走了,那些黄巾贼来了,拆了我们的房屋,践踏了我们的田地,咱们这个村子今年就可能得颗粒无收啊就算我们在县城逃过了这一劫,但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啊,等黄巾贼走了,咱们全村几百人住什么,吃什么到时候既是不是被贼人杀掉,也得自己冻死,饿死
听他这么一,大家也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就问,那你怎么办呢,总不能什么都不做等着黄巾贼来吧。韩殿远,既然黄巾贼要来抢掠我们的村庄,那与其束手待毙,不如拼死一搏人家都打到家门口来了,咱们若是不能奋起抵抗,那还有什么脸面活在这个世上你们大家若是相信我,那就让我训练村中的青壮,咱们再抓紧时间,在村子四周垒砌围墙,摆出架势,告诉黄巾贼,咱们韩家集的人不是他们想欺负就能欺负的
他这么一,众人在一合计,最后定下决心,就这么干,于是韩家集的青壮们就组织起来,从家中拿来棍棒,把那头儿都给削尖了,由韩殿远负责训练。这个韩殿远年轻的时候,好动,走南闯北,在雍州北部一带闯荡了一段时间,去过不少的郡县,也曾经习练武艺,也多少懂些兵法,所以训练这些壮丁,也是有板有眼,同时,村里的其他人都发动起来担土挑石,修筑围墙。他们修的围墙也就是现代的两层楼那么高,上面立上木栅栏,留下人立的通道,把村子一围,就和城墙差不多,要不怎么汉族人的文化中有很强的城池色彩呢,有了这道围墙,村民的心立刻就安定了很多,就有了安全感,而后大家有找来了很多的石头,堆放在围墙上,又找来好几口大锅,烧上水,严阵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