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刹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提出此命题的作者公孙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算是神州诡辩的鼻祖。
在那篇著名的《白马论》中,他的论证逻辑总体如下:提出马是用来称谓马的形体的,白是用来称谓马的颜色不是称呼马的名形体,所以说白马不是马;再从概念的外延上对“白马”与“马”加以区别,“马”这个概念的外延广,包括所有各种不同颜色的马,“白马”这个概念的外延狭,只限于白色的马,与黑马,黄马的外延排斥,所以“白马”是与“马”不同的。然后再分别从不同角度,层次论证自己的逻辑观点。
实质上,公孙龙把“马”,“白”,“白马”这些概念都理解成全是孤立的——即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统一的关系,把差异和统一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一般可以脱离个别存在,这就陷入了形而上学的诡辩。
在古希腊,还有一则更妙的诡辩是这样的:
1粒谷子落地时没有响声,
2粒谷子落地时也没有响声,
3粒谷子落地时还是没有响声……
以此类推,1整袋谷子落地时也不会有响声。
这同样是实践上错,逻辑上对。换个说法,诡辩是自觉地,故意地违反逻辑规则和规律而为谬误进行论证,它不同于一般的逻辑的错误,和有的人由于不懂逻辑而不自觉地出现逻辑错误不相同。
1粒谷子落地时是有响声的,只是听不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