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杯泡枸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除此之外,太宗还很注意对承乾执政能力的培养。12岁就让承乾在尚书省听讼,也让他尝试着处理一些政务。贞观9年太上皇李渊去世,丧事期间唐太宗将政事委于承乾,承乾也处理的很好。此后只要太宗外出,便开始令太子留守监国。
可是,从贞观10年开始,一向为储君模范的承乾,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文献中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关于承乾的负面记载。这些记载不但负面,而且处处透着荒唐之感,仿佛皇室的乖宝宝,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个癫狂的疯子一样。随便列举几件事情大家看一下。
一件事是比较著名的承乾的同性恋事件。当时,承乾的叔叔汉王李元昌送给他一名太常乐人,长得非常的妩媚,史载承乾“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非常的喜欢。虽说**这事儿在古代的皇室、贵族里面也不是太少见,但总归不是一件上得了台面的事情,尤其是在承乾当时已经有太子妃的情况下。唐太宗自然非常恼火,刺死了称心,承乾因此“痛悼称心不已,于宫中构室,立其形像,列偶人车马于前,令宫人朝暮奠祭,承乾数至其处,徘徊流涕。仍于宫中起冢而葬之,并赠官树碑,以申哀悼”,甚至托病几个月不上朝……
另一件事是承乾的性格开始变得非常的乖戾,这个有很多体现。比如早年间对师傅非常尊敬的承乾,这时候已经听不进师傅们的意见。甚至当他的老师张玄素直言犯谏的时候,承乾恼羞成怒试图遣人刺杀张玄素。再比如承乾经常在东宫模仿突厥人的行为,把自己想象成草原上的突厥可汗,在宫中“辫发羊裘而牧羊,作五狼头纛及幡旗,设穹庐,太子自处其中,敛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更有甚者,承乾曾对人说:“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这已经是一个疯狂的暴君形象了。
最后一件便是承乾的谋反。贞观十七年(643年),承乾因为太宗宠爱三弟李泰,感觉自己太子的位置受到威胁,在刺杀李泰不成的情况下起兵逼宫。结果当然是被镇压了,承乾被废为庶人,参与事件的诸多大臣也被太宗杀得人头滚滚。
承乾起兵谋反的事情,以及他在17年太子生涯中前后性格的突变,前人有诸多说法,不过主要是集中在几个方面,包括承乾本人不求上进、背后奸臣的撺掇、唐太宗玄武门事变的影响,等等。这些当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咱觉得,一个好好的太子,最后变成一个歇斯底里的疯子,还有更多的原因。
承乾从一个模范太子,变成了最后起兵谋反的疯子,这个转变应该说是在持续的高压下逐渐产生心理变态的一个过程。唐太宗对李泰的宠爱,只能说是导致最后结果的一个触发点,而不是主要的原因。
先,初唐整体的政治环境,就是一种压力很大的状态,可以说危机感是整个初唐很普遍的一种心理。说到唐太宗,咱们经常都会提到贞观之治,但这是贞观中后期的事情。在贞观初期,上到君王下到臣子,大家还是处在一个创业的阶段,前途未卜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从东汉末年算起,一直到初唐,这个天下已经动乱了四五百年了。初唐的君臣看到的是,前面几百年每个王朝都只有几十年的寿命,自己的唐朝会怎样?其实并没有人知道。在这种创业的危机感驱使下,人的很多行为都会显得急切。这种心理可以解释初唐朝廷上的很多现象,比如为什么初唐有那么多直言犯谏的朝臣,而唐太宗又能以纳谏著称?如果把他们想成是一个进取的创业团队,可能会很好理解。
其次,这样一种伴随着激情、焦虑感和危机感的心态,当然也影响到了唐太宗对承乾的教育策略。从文献中可以看到,唐太宗为承乾先后选择了近10位硕学鸿儒做老师,这些人满腹才华,又多是太宗的肱股之臣。这些人在朝堂上就是能指着太宗的鼻子直言犯谏的主,到了承乾面前自然更不会客气。我们从文献中可以看到,一些人对太子的所谓劝谏,话说得真的非常难听,比如承乾试图杀掉的张玄素,曾说承乾:“言孝敬,则阙侍膳问竖之礼;语恭顺,则违君父慈训之方;求风声,则无学古好道之实;观举措,则有因缘诛戮之罪”,这真是骂的一无是处。这样的批评,承乾年纪尚小的时候可能还能接受,等到了十七八岁,正是青春期叛逆的时候,听不进去也是正常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