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楼夜听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幅……很特别。我指了指那幅未完成的作品。
老人浑浊的眼睛里掠过一丝微光,随即又黯淡下去,自嘲地笑了笑:特别呵,没人看得懂。画了半辈子,也就这样了。他指了指墙角堆着的一卷卷蒙尘的画布,都是些没人要的垃圾。
我们聊了起来。老人姓林,年轻时也曾意气风发,后来因为性格孤僻,不懂钻营,加上画风过于不讨喜,渐渐被主流艺术圈边缘化,只能守着这个小破画廊勉强度日。聊到兴起,他翻出一些旧作的照片给我看。大多是些大幅的人物或风景,笔触粗粝,色彩浓烈到近乎痛苦,充满了对生命本质的尖锐拷问。
当我翻到一张照片时,手指猛地顿住了。
照片拍的是林老一幅名为《茧蚀》的画。画面主体是一个巨大的、由无数扭曲人体构成的灰白色虫茧,虫茧表面布满裂痕,裂痕中渗出暗红粘稠的液体。构图、色调、那种压抑窒息的氛围……一种强烈的、令人头皮发麻的熟悉感瞬间击中了我!
我飞快地在脑海中搜索。顾言!顾言三年前那幅一举成名、斩获新锐艺术大奖的作品——《新生》!那幅画被无数艺术评论家吹捧为破茧成蝶的生命礼赞、当代艺术的惊世之作,拍卖出了令人咋舌的高价,也彻底奠定了他在圈内的地位!
我立刻掏出手机,手指因为某种激动而微微颤抖,迅速搜索顾言的《新生》高清图。两张图片并排放在一起。
窒息感再次袭来,但这次不是因为过敏。
**太像了!**
不,不是简单的像。是核心创意、核心构图、核心意象的惊人雷同!顾言的《新生》,主体同样是一个巨大的、由人体构成的茧,只是色调更明亮些,裂痕中透出的不是暗红粘液,而是象征希望的、金绿色的光芒。他巧妙地转换了色彩基调,将林老画中那种令人绝望的茧蚀感,偷换成了破茧的积极概念,再辅以精致的笔触和当时极为新颖的混合材料运用(据说用了某种特殊荧光颜料),便堂而皇之地据为己有,成了他天才灵感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