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8/8页)
泛舟常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老家那略显古朴的宅院里,文天祥将书房布置得极为简洁,除了一桌一椅,便是满架的经史子集。每日清晨,第一缕曙光尚未完全照亮庭院,他便已端坐在书桌前,手中捧着一卷《论语》,轻声诵读。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仿若要将这古圣先贤的教诲一字一句刻入心间。窗外,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似在为他的勤勉伴唱,可他却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对周遭的一切浑然不觉。
随着日光渐盛,光线透过雕花窗棂,洒在书桌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此时,文天祥已换上一本《资治通鉴》,逐字逐句研读起来。读到周世宗柴荣励精图治,整顿吏治、南征北战,试图开创太平盛世却英年早逝时,他不禁长叹一声,喃喃自语:“世宗英武,若天假以年,天下何愁不治?今我大宋,外有蒙元虎视眈眈,内有奸佞祸乱朝堂,若能有世宗这般明主,振朝纲、聚民心,何惧外敌?”说罢,他拿起毛笔,在一旁的宣纸写下批注,笔锋凌厉,力透纸背,抒发着对时局的忧虑与对贤君明主的期盼。
晌午时分,简单用过粗茶淡饭后,文天祥并未小憩,而是又一头扎进书堆。这一次,他翻开的是欧阳守道先生赠送的时务策论集。彼时的南宋,面临诸多难题,赋税繁重致使民不聊生,军备废弛难以抵御外敌,科举腐败导致人才凋零。他眉头紧锁,时而拍案而起,“这和籴之法,本为备战储粮,如今却成了贪官污吏压榨百姓的手段,百姓苦不堪言,国家根基何存?”时而又低头沉思,在纸上奋笔疾书,试图探寻解决之道。他深知,若想拯救大宋于水火,仅靠一腔热血远远不够,必须深入了解国情民生,从历代兴衰中汲取智慧。
夜幕降临,万籁俱寂,唯有书房的烛火依旧摇曳。文天祥坐在窗前,手中捧着《孟子》,反复诵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篇章。在这昏黄的灯光下,他的眼神却格外明亮,仿若在这古老的文字中寻得了坚守的力量。他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想起弟弟那未竟的心愿,想起南宋百姓在战火与苛政下的悲惨境遇,心中的信念愈发坚定。“我定要谨遵父训,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为国家、为百姓撑起一片天。即便前路荆棘满途,我也绝不退缩!”他在心底暗暗发誓。
守孝的日子里,文天祥并非一味苦读。他常漫步于乡间小道,与农夫交谈,了解民间疾苦。看着田间劳作的百姓,衣衫褴褛、面容憔悴,却仍在为生计苦苦挣扎,他的心中满是悲悯。回到家中,他将所见所闻所思融入读书心得,试图寻找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良策。有时,他也会与族中长辈探讨时局,听取他们的见解。长辈们的阅历与经验,让他对国家的困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他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何等沉重。
寒来暑往,三年时光转瞬即逝。在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文天祥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在经史子集、时务策论间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他的学识愈发渊博,思想愈发成熟,那颗报国之心也在岁月的磨砺中愈发炽热。守孝期满,他即将告别故乡,踏上新的征程。此时的他,已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少年,而是一位心怀天下、胸有谋略的有志之士,带着三年的积累与沉淀,准备在这乱世中一展宏图,践行自己的誓言,为南宋的存亡、为百姓的福祉,倾尽所有,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