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老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十二章
教授的演说
汪雨庭坐在休息室,随手翻看了一下书架上的介绍资料,这才详细了解这座巨型海上工厂的内部结构。之前看到的高出海平面的那个大平台,其实只是整个工厂与外部对接的一个小接口,真是冰山一角。
这个海上工厂坐落在南中国海的中心地带,周边数十个小岛和人工礁盘星罗棋布,整个工厂占据了直径100海里的区域。核心区的母体底部有2200多根巨型钢柱扎根在海床,最低处距离海平面约3000米。工厂有四大主功能区,一个远离母体的核聚变发电厂,一个海底能源和矿藏开发区,一个海洋生物利用区,一个研发和维护区。另外有17个可以离开母体实施作业的10-20万吨级的移动模块。工厂自有海上农业生产、畜牧业养殖、海产品养殖与捕捞及全流程的食品加工,能够为12万员工提供必需食物。开采的原油、天然气和矿石,大部分通过海底运输管路直接送回海南和广东,富余的电力一部分储存在海底能源站,一部分也送回陆地上的电网。周边几十个岛礁上分布了1000多座别墅和小型公寓,可同时为5000多名员工及家属提供度假和休闲服务……
汪雨庭还在细细翻看这本宣传手册,顾珊珊坐过来跟他聊了起来。
顾珊珊对3链DNA自动合成后发生的一些情况还有一些疑惑,一直想跟汪雨庭探讨。一是到目前为止,重构的3链DNA没有一条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没有办法得到完整的DNA图谱。二是3链DNA和量子计算机之间的直连模式没有被解释清楚,部分编译器仍然会工作,直连的情况似乎存在随机性。三是3链DNA和供体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即便是已经存在影响,也不清楚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四是3链DNA在细胞内的生理学机制无法建立,这就不能证明3链DNA的在体活性,也就不能进一步研究其功能。
汪雨庭拿过珊珊的电脑,翻出之前的数据表,指出其中一部分内容,认为可以从已经建立关联反应的供体着手,如果可以获得这些供体志愿者的活体组织样本,也许就能了解3链DNA对供体本身的影响。
顾珊珊提出了一个方案。所有志愿者提供的样本都有备份,可以体外培养一部分细胞,这样在已经授权的框架下,即使没有供体后续的活体样本,也能观察一些反应。
另外,顾珊珊又提到了针对3链DNA的一些检测情况。由于3链的结构关系和双链完全不同,大沟小沟的距离和分子间隙已经发生变化,氢键力量更强,稳定性更好,从220nm到755nm紫外线照射已经很难破坏3链DNA,只有用γ射线才能彻底破坏。从目前来看,3链DNA最敏感的外界因素是温度,当反应温度超过45℃,翻译表达速率就会迅速下降,超过50℃就完全停止,呈现完全静默状态,但是各条单链的序列没有变化,大沟间距增加,小沟不变化;超过70℃后,三条链开始分离,超过90℃后,碱基序列结构完全破坏。与高温不同的是,一旦温度降低,3链会迅速皱缩,20℃以下,会完全缩成一个球体,并且温度降低到50K的时候,这种球体结构都保持稳定。
汪雨庭听到这里,打趣地说顾珊珊的工作是为罗惠媛的彗星说和陨冰说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