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元华; 编;溢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前言
《红楼梦》是中华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它穿越时空,跨过疆域,折射出无比绚丽的光彩。为了使其更加璀璨、更富内涵、更具生机,续作《红楼再梦》一卷,以飨读者。
《红楼梦》续集,可谓是版本繁多、异彩纷呈,除了通常见到的程高本由高鹗续补曹雪芹八十回为一百二十回外,还有诸多其他续补本及程高本的续本等,但不外乎继续演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本书独辟蹊径,叙述黛玉香消、宝玉出家的二十年后,由薛宝钗、李纨担纲的红楼遗钗,翼护抚育新一代成长而呕心沥血、克难负重、扬善抑恶、不息追梦的新梦,由前辈重逢、新人聚首引出的恩怨情仇的情节,并从多个角度贯穿了红楼倾覆之后,荣府众人飞鸟各投林的悲欢离合的片段。这里有儿女情长的纠葛,有官商侠匪的较劲,有热火朝天、流光溢彩的祥和镜头,有刀光剑影、尔虞我诈的激烈场面,使传统观念和世俗规制,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在个性解放的抗争中,表现出腐朽、残酷和没落,使叛逆的红楼精神得以传承和弘扬。
本书以程高本为原著蓝本。虽然后人对高先生的后四十回持有不同看法,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作为文艺作品,本书特意回避无谓的争论和相互否定的偏见,既不拘泥于对人物原型及细枝末节的对应考证,也不毫无依据地天方夜谭,使全书既着眼于昨天的历史,又联系当今的现实;既有真实生活的记录,又有艺术夸张的描述;既忠于借鉴原著,又予以创新发展;既有梦的延续,又有醒的感悟。
为了营造再梦氛围,本书设计了玄虚梦境作为故事的冥冥间依托,虽然以写实的手法说人、叙事、述物、写景、抒情,但把偶然的巧合、人的美好愿望,通过玄虚梦幻预知未来、指示因果加以衔接和寄托,以渲染全书的意境,烘托主题。
在时间的切换上,本书的历史背景明确到曹先生所处的时代,即清乾隆年间、我国封建社会晚期;语言上,既遵循当代表达和阅读习惯,又注意特定的时代和地域特点,在装饰、宅居、饮食、风俗习惯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尽可能接近于那个时期的特征;空间上大为拓展,把荣国府定位至京城,以还原故事真实发生地,将人物大部分活动范围扩大到长江三角洲的苏、扬、宁、杭、绍、台等地,使时代演进与人物聚散相吻合。
本书在主旨和脉络方面,以《红楼梦》十二曲之《晚韶华》为依据,围绕印证《好了歌》及注释的预示为线索,展开处于清王朝鼎盛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展现传统女性渴望冲破世俗桎梏束缚、争取自由幸福的思想情怀和生活画卷,展示从民间到官场、从百姓到皇上的各式人物造型、主人公悲剧命运和意识形态特征,既给纷繁红尘以空的诠释,又赋予渺渺人生以实的涵义,从而揭示人类特定发展阶段社会制度的本质。曹先生在李纨判词中写道:画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由此可见,贾兰定然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官为六部九卿之上,李纨才有此殊荣,这也是红楼所以能有再梦的理由和线索;有兰还须有桂,贾桂是宝玉的遗腹子,虽然有明显的人格缺陷,但聪明过人、才学超群、志存高远、仕途得意。在贾府大厦倾覆之后,出现其后人的兴盛现象,应是不违红楼轨迹,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当然红楼后人的传奇也好,兴旺也罢,只不过是崩盘后的一次触底反弹,是红楼,也是封建制度的回光返照而已,使祸福相依、自然轮回的观点再次得到佐证。《好了歌》及注释是红楼的灵魂,是作者的世界观和总论点。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要了。纵观红楼、无不好尽了至、乐极生悲。而本书的《了好歌》,赋予了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要了的新内涵,道出事物因果关系,崇尚道义德性、与人为善。如果说《红楼梦》是消极抗争的话,《红楼再梦》则是积极地应对。这正是本书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人类未来的美好憧憬,也是在二百多年后的社会背景下今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本书用一定的笔墨叙写官场事态,将《新护官符》《新廉污吏赋》推荐为做官从政的借鉴和准则,竭力歌颂贾兰、周进等忧国忧民、清正廉明、大公无私的清官廉吏,抨击贾怀、符培等贪赃枉法、结党营私、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以官场宝鉴寄托对清廉的企盼,宣泄对腐败的痛恶,并通过忠奸善恶的较量和消长,进而揭示封建制度必然走向消亡的社会发展规律。
本书主人公之一的薛宝钗,原是传统观念的信奉者和传承者,从亲身经历中,深刻地感悟到旧世俗如洪水猛兽,吞噬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自己也成为活生生的受害者,因此不甘附庸,变为叛逆者,成了领头人。但只因规制使然,又缺乏抗争的勇气,任凭她禀赋卓异、人情练达、乐善好施,仍以命丧黄泉路、香消玉殒而告终。
李纨为人厚道,生性内敛,心地善良,品格高尚,是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和忠贞烈女,必然是传统制度的继承者和守护者,同时又是一个受害者。她一生循规蹈矩,坚贞守寡,教子成器,中兴家业,换来的只是皇上的贞节牌坊、凤冠霞帔,但也逃脱不了再次被抄家、受惊吓而魂归离恨天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