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2/17页)
眼睛红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电话那头传来一阵混乱的劝阻声,舅舅粗声粗气的吼声,还有舅妈尖锐的叫喊。老妈匆匆说了句:你赶紧过来!他是你带大的,就听你的!快点!然后就挂了。
听着手机里的忙音,我胸口堵得慌。
外公……
那个会在夏夜给我扇扇子、讲牛郎织女的老人;那个会用易拉罐和废电线给我做小灯笼的老人;那个在我父亲生病时,掏空积蓄帮我们渡过难关的老人;那个在我考上大学,兴冲冲地卖掉自己珍藏多年的宝贝邮票给我凑学费,拍着我肩膀说好小子,给咱老王家争光,将来要为国家做贡献的老人……怎么就变成了现在这样一个活在收音机里的异见者
我抓起椅背上的外套,几乎是跑着冲下楼。夜风夹着冰冷的雨丝扑面而来,我拦了辆出租车,报出城东那个老小区的名字。
雨刷器在眼前规律地刮着,将模糊的霓虹灯光短暂地抹清晰,又迅速被新的雨幕覆盖。我想起上周公司内部的研讨会,主题是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与认知塑造。一位资深前辈分享案例时说:很多时候,外部信息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慢性病,它不一定立刻让你倒下,但会慢慢侵蚀你的认知,改变你的情绪,甚至割裂你和最亲近的人。
当时我只觉得是工作层面的分析,现在却感到一种冰凉的现实感,直戳心窝。
出租车在老旧的单元楼前停下。楼道里漆黑一片,声控灯早就坏了,物业也懒得修。我借着手机屏幕微弱的光,摸索着爬上五楼。越靠近外公家,一股熟悉的、带着刺啦杂音的广播声就越清晰。
那是一种语调怪异的普通话,抑扬顿挫间透着一股刻意的煽动性,内容无非是些老调重弹——经济要崩溃、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艰难、官员腐败无能……这些论调,我在工作中每天都要接触、分析、拆解其逻辑谬误和信息来源,但此刻从外公家门缝里钻出来,却像毒蛇一样噬咬着我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