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共产主义对民族主义的超越 (第11/31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title="[美]迈克尔·刘金:《俄国在中亚》,陈尧光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108页。">
。如此一来,通过对“人”的掌控,斯大林从根本上掏空了基于“人”“地”结合的民族独立的可能性。这保证了从理念上来说担当着重大历史命运的苏维埃帝国的一统性。
如果我们将无产阶级专政称作某种意义上的政体,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称作某种意义上的国体的话,便可以说苏联是用政体的一统来克服国体的多元乃至分裂的可能。苏联以政体作为国家的本质,以国体作为工具形式,与通常国家的政治逻辑大不相同。理解它的关键在于斯大林的民族理论。斯大林的民族理论服从于他的总体政治构架,通过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布尔什维克构建起一个庞大的帝国机体。该帝国既有着超越性价值,又有着现实的策略,以一种现代性的极端方式,回应着现代性的挑战。同时,该帝国的秩序又有着巨大的扩展力,原则上来说,可以在不改变宪法结构的情况下,将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扩展至全球。<span
class="mark"
title="斯大林的理论中有着各个部分复杂的相互牵制关系,对其的改革如若没有对此种复杂性的深刻把握与理解,再在此基础上相机而动,便有可能带来国家的灭顶之灾。戈尔巴乔夫在20世纪80年代所推行的新思维改革,在党的机构中进行权力下放,又使党从对政府工作的干涉中退出,恰好把斯大林用以维系联盟不至于解体的中央集权制政党去掉了。此种政治幼稚病使得苏联的解体不可避免。">
<span
class="bold">二、中华民族的自我超越
现代转型当中的中国,同时面临着三重任务:第一,要实现高强度的社会动员,以便应对日益险恶的国际安全环境;第二,要实现对于汉民族主义的超越,以便统合整个中华民族;第三,要实现对于中华民族主义的超越,以便恰当安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三重任务彼此矛盾,却又要同时解决。国民政府在三重任务的彼此纠葛当中,未能完成引领中国现代转型的任务;共产党则提供了另一种重要的尝试,该尝试部分借助了斯大林的民族理论,部分满足了转型中国所需的足够大格局的精神容量,同时完成了三重任务,但是又面临着新的困局。这里面复杂纠结的历史结构,构成了理解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史的一个重要背景。
<span
class="bold">1.以时间克服空间:超强动员效力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