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追寻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过,有一点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引经据典,为了说明什么?说明古代就有这种思想想法,还是为了炫耀,或者为了表达,因为自己语言贫乏,无法组织起其他讲述表达的语句来表达某个情景,还是为了让文字更加达炼,不过还真有很多理由解释呢?也许就是自然表达了,已经学识丰富了,不这样表达,还能怎么表达。
这样很多不知道经典剧作的人,就惨了,完全不懂这表达什么意思,或者读后根本没有什么感觉,只是个词语而已,这样就有读书的门槛了,这可不是好事情,读书竟然有门槛,这绝对不是好事情,这样文明怎么进步,怎么提高别人的文明?
让社会的时代文明被所有人知晓,认可,这可是很重要的工作,为什么让所有的人知晓,别人不知晓也不是这样过,如果你知晓现实,你就明白这种沟通的重要性了,不知晓,不仅损害到自己个人,也损害到这个社会,社会文明整体上不去的。
脱离个人的表述,这样的感觉好像和人就没有了关系,这样可读性就差很多了,可是加入个人的表述,这就好像变成了小说,这很有趣,真实情况就是这样,这两者本来就是整体,不清楚谁将这两者分离开来了,一种严肃,一种娱乐,相互不相干。
今天有个新的话题,是关于法和情的,法的度,和情的度,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家的概念,一个法的概念,家大还是法大,法来规定父亲必须养儿子,还是情来规定,法怎么管到家里了?
父亲本来就必须养儿子,不用法来规定,否则就不构成情感上的父的关系,法如果这样规定,为什么不规定国家养儿子,为什么规定父亲去养儿子,这太奇怪了。
犯法的问题,涉及到家的包庇问题,这是情带来的,这是一个矛盾,但是法不应该管到父亲必须养儿子,法伸的手太长就变的无理可笑了,而情延伸到法里面去了,情也将手伸太长了,这就是法的度,情的度问题。
将这些观点融入小说也是简单的,需要花费一番功夫,可是又觉的如果一味用小说表达出来,很多人可能无法理解,就是会有一种感觉是这样一回事,可是具体到底怎么样,觉的很模糊,这样就不会接受一种自己的感觉。
可是整理出来,写出来,又会出现很可怕的事情,如果写的人错了,那看明白了的人,是说顺着写的人的思路看明白的人,就会错,所以有了要自己思考一说,也有写的人尽量多角度来看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