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中国音乐史最后的倔强人气小说 第212章 (第1/2页)
不更新吊起来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周代音乐以其独特的“五声八音”体系,构建了一个和谐而丰富的音响世界。
五声,即宫、商、角、徵、羽,它们相互交织,形成了音乐的基本框架;《周礼春官》中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八音”,也是最早的乐器分类法之一。
金音包括编钟、特钟、铙;石音包括编磬、特磬;土音包括埙;革音包括鼓;丝音包括古琴、古瑟;木音包括祝、敌;匏音包括笙、竽;竹音包括箫、笛、管、篪。
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祭祀天地神灵及彰显文治武功,创制了六部具有史诗性质的乐舞,即“六代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这六部作品分别代表了从黄帝至周武王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精髓与民族精神。
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作为崇拜云神的乐舞,展现了原始先民祈雨活动的场景;尧时的《咸池》(或称《大咸》),则充满了图腾崇拜的浪漫主义气息;舜时的《箫韶》(亦称《韶》),歌颂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禹时的《大夏》,同样以治水为主题,展现了夏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商时的《大濩》,则歌颂了商汤伐桀的英勇事迹;周时的《大武》,则是对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