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天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骊山秦陵寝殿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记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始皇陵的描写。
而后司马迁又写到“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意思是:下葬完毕,负责督造的官员封闭了墓道的中间一道门、放下来墓地最外面的一道门。如此,工匠们全都封闭在里边。然后,墓上栽种草木,远远看出就如一座山,与周边融为一L。
既然修筑皇陵的工匠皆被永久地封存在了陵墓深处,司马迁如何洞悉其内部结构之奥秘,以及皇陵内部那未知世界的真实风貌,早已成为无解之谜。至于史书中对其奢华景象的详尽描绘,或可窥见司马迁笔下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秦始皇个人情感之微妙,或许那份不喜,悄然融入了他对皇陵辉煌与繁复的叙述之中。
自古以来,执笔书史者,无不难以完全剥离自我之视角与情感,纯粹客观地评判历史长河中的每一位帝王。因此,我们所知晓的关于秦皇的种种,多源自后世文人的笔墨之间,其真实性犹如雾里看花,难以确凿,自然不可轻易作为评判这位千古一帝功过的依据。更何况,作为华夏文明的奠基者,秦始皇那深邃难测的心海,其宏图大志与复杂心绪,又岂是凡人所能轻易揣度。
风少平跟随扶苏行至寝殿,目光所及,一尊庞大的石棺矗立于中央,心中不禁涌起波澜,暗自揣测这应该是那震古烁今、名垂青史的大帝安息之所。见扶苏恭敬地跪拜行礼,风少平的眼神中流露出几分疑虑,不觉地望向一旁的夸父。夸父洞察秋毫,轻轻颔首,给予了他一个肯定的答案。
于是,风少平心怀敬畏,学着扶苏,缓缓跪下,虔诚地行了三拜之礼。这跪拜之中,没有丝毫敷衍,全是对这位千古一帝的敬仰与缅怀。
行礼后,扶苏轻盈地绕过石棺,向后方飘然而去,通时对风少平说了句:“来。”风少平闻声而起,紧随其后。
石棺之后,有一张长条形的桌案,其上正中置有一香炉,两旁两只古朴而略显沧桑的长条木盒静静摆放,木盒古朴,且有些许破旧,想必是历时悠远,秦朝遗留之物
桌案后,整面墙壁由洁白无瑕的玉石砌成,其上雕刻着壮丽的山川河流,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而那些山巅之上,镌刻着的小篆文书,虽多数对风少平而言陌生难解,但他猜测,这应是秦朝皇族先祖的名字。